中纪委副书记刘金国给我的感动与思考
□ 杨建业(陕西?西安)
中纪委新上任的副书记刘金国,是那种凭借个人良好素质和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从草根走上庙堂的典型官员。他出身贫寒,高中毕业后,因年轻有文化又有干劲,很快成为家乡河北昌黎的村支书。担任秦皇岛市公安局长后,依旧公私分明,一次出差回来,看望父亲用了公车,事后也按油价和里程数把钱如数补上。他从不用手中权力为家人亲戚办事,对此,有村民颇有抱怨:“我们村子里任何事情他从来不帮忙,包括他的亲戚。”即使后来当上了公安部副部长,仍清廉如故,妻子仍是临时工,连单位分房子时需交的4.6万元集资款还是东挪西借才筹齐。对于刘金国的清廉刚正,有人说他是在“装”。对此,他十分坦然,“如果说我装,那我‘装’到死不就是真的了吗?”
展读了刘金国的事迹,感动之余,不禁掩卷长思。我想,除了刚正清廉,人们也丝毫不会怀疑他“嫉恶如仇”敢于碰硬”善打硬仗”的工作风格和能力。从警从政以来,刘金国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生死考验。2010年大连新港码头油库火灾现场,几十米高的火柱从陆地绵延到海上,55岁的刘金国不顾危险在火线最前沿指挥了8个小时,其间就发生了6次大爆炸。后来他说,“我来到这个火场,就没想活着回去。”(《华商报》,2014年10月27日)但是,假定在另一些“特定”场合下,刘金国是否还能“出淤泥而不染”,坚守自己的原则?譬如,当他逢遇超标的官宴时,能抵制不出席吗?上级领导来视察,他能仅仅以工作餐相待吗?再假如,他的直接领导有私事给他打招呼,而所托之事又不那么合乎原则,他还能铁面无私,顶着不办吗?我倒是希望有关媒体在这方面再做点后续报道,可惜没有。不妨试想,假如刘金国真的那样“另类”“不近情理”,官场上下会对他怎样评价?是赞他有骨鲠之节、耿介清正之风,还是讥刺他“滞不达政体”“未为无补”?会不会像张居正写信劝海瑞一样,认为“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能堪也”?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因此,国家当前的反腐倡廉,个人的道德操守固然十分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法治和制度。从这个角度说,最近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法治中国”的建设蓝图,并强调要将依法治国落在实处,实在是太及时太重要了。
有感于不收信的信箱
□ 岩 泉(江西?崇仁)
前不久,笔者曾因楼下商品房开发工地昼夜施工噪音扰民问题,先后多次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可是,除了环保局局长自始至终给予答复与现场调查处理外,其他部门及有关领导几乎毫无反应。所以,噪音仍在继续制造中。
笔者一位朋友支招——可直接向某委办公厅或“民声直通车”反映,政府网站有电子信箱。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赶紧按图索骥找到了某局长电子信箱,将早已写好的投诉内容复制粘贴到其电子信箱里,一点鼠标,竟是“系统退信,发送失败”,连续两次均是。只好索性将某局长信箱地址复制到“新建联系人通讯簿”上,再如此这般操作一番,仍以失败告终。
反复几次未果,突然恍然大悟——其实那电子信箱压根儿就是假的,或干脆就是一个不收信的信箱。于是笔者想,既然信箱关闭或从来就没有向网民开通过,何不直接拨打手机?可是翻开《领导同志联系手册》一查,偏偏没有某局长的号码,其他副职的手机号倒是依次排列,但是这些副职们的手机,打也是白打。因为笔者曾多次拨打某副县长和某主任的手机,要么关机,要么不接,要么搪塞一番,说“这事不属我管”。总之,白耗话费,还惹一肚子气。
于是,自然而然地想起,曾几何时各级领导争先恐后地向社会郑重公布他们的电话,谓之“市长、县长热线电话”“亲民电话”,云云。可是,当市民得知此消息,还没回过神来,部分热线早被扯走。于是,有人调侃说,“可能是热线热过了度,线路被烧断。”
今天承诺开通“市长热线——为市民解决焦点、难点、热点问题”,明天承诺开通“民声直通车——让民声畅通无阻地直达政府相关部门”,后天又承诺开通“政府热线12345,有事找政府”,乍一看,信息传达畅通无阻,可当有的承诺言而无信、行而未果、诺而不诚之后,才知道,这种方式,或许只是作秀而已。
美国校车的“绿灯”特权
□ 梁燕君(天津)
美国对校车的重视程度可谓登峰造极。向来对“特权”现象不能容忍的美国人,唯独对校车特权大开“绿灯”——美国校车多年来能安全运营关键在于成熟的资金支持制度、完备的车辆标准体系和专业的运营主体,三者缺一不可。此外,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思考。
在美国,所有校车实行统一标识,即黄色车身加黑色大块条纹,并喷有“schoolbus”的醒目字样。按照美国交通规则,校车的路权与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一样,一旦将“stop”指示牌打开,后面所有的车,无论几个车道都必须停车,即使总统座驾也不例外。如果谁看到校车旁没车想绕过去,一旦被警察抓住,重罚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国50个州都有同样一条交通规则——超越正在停靠上下学生的校车是最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之一。此外,所有车辆在经过有校车的区域必须减速,当校车标志上黄灯开始闪烁时,所有其他车时速不得超过15英里。在美国考驾照时遇到考区范围内有学校的,大家都会紧张,因为稍一疏忽,考试就可能泡汤。有驾照的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些看起来有点保护过头的条款背后,有一个理念贯穿始终:孩子们的生命安全超过一切物质财富!这句话,以红色大号字体印在田纳西州《驾驶员手册》上。
美国校车在硬件设计上的安全度是普通轿车的40倍,但其无与伦比的安全度,更来自运行的软环境。其实不仅是轿车,活在“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人对汽车与人的关系领悟颇为深刻——汽车是为人服务的,它首先必须学会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所以当效率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据报道,我国每年有超过1.8万名14岁以下学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我国校车领域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车辆本身,更重要的是文化。虽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有巨大差异,但“他山之石”还是有值得思考与借鉴之处。
还要“睡”多久
□ 李泉佃(福建?厦门)
说来惭愧,我当了两届市人大代表,虽然知道什么叫质询权,什么叫询问权,但几乎就没使用过质询权,只记得有两次,就政府工作报告某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询问。类似我者,怕不在少数。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询问和质询的分别:人大代表的质询,侧重的是对政府部门及其行为提出的批评、追责职能;而询问虽兼有批评功能,但主要还在于信息获取。可见,质询是一种更刚性、更直接、更尖锐的监督形式,也因如此,其长期被搁置,甚至近乎休眠,成了人大监督面临的尴尬局面。
前不久,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强调要积极通过询问、质询、执法检查、专题视察及引入第三方评估等监督形式,增强人大监督的权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换句话说,该是唤醒人大质询权休眠状态的时候了。如何唤醒?无需我们操心。我要问的是,人大质询权为何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依我揣摩,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普及不够。我当过两届人大代表,似乎每次换届,人大都要组织新代表集中学习。学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比如人大代表制度基本内容、地方人大职权、会议的举行、代表履职,等等。可是,几乎没有专门就人大代表的质询权展开学习讨论。学习浮光掠影,代表印象模糊,多少带点形式主义。如此,想让代表深入理解、认真落实质询权,就勉为其难了。
二是重视不够。我当代表时,闭会期间参加最多的活动,就是考察、政情通报会以及评选优秀议案。我倒是想,什么时候某件质询案能评上优秀议案,或人大的某种表彰给予质询案、询问案一席之地,怕是比开一次会议,泛泛地提及、强调更管用。
三是素质不够。我以为,人大代表素质不够,跟文化程度有关,但不尽然。的确,有的人大代表文化程度较低,要让他们能够比较精准地发现政府工作报告、代表提出的议案中不明确的地方,就政府某些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提出批评并进行追责,得有个过程。但是,就是文化程度高的代表,也未必能够认真履职。因为,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政府官员,想让他们自我监督,无异于缘木求鱼。即使非政府官员,也有些代表精明过人,一旦触及政府存在的实质问题,便退避三舍,生怕影响自己的升迁或发财。如是代表,你能说是素质高吗?
记得有一本书,书名叫《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此刻,要唤醒人大质询权,就必须让我们的代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唤醒真正沉睡的,踢走假眠装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