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同舟共进》杂志社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9

张灵甫死因之谜及其他

$
0
0

张灵甫死因之谜及其他

□   何仁勇

以往,在大陆出版、上映的《红日》、《南征北战》等影视文学作品里,他是刚愎自用、作恶多端的国军将领;而在近年问世的一些历史传记作品中,他又是英勇善战、为国尽忠的抗日名将。要了解民国传奇人物张灵甫的一生,还得从头一一道来。

关中书生

1903年张灵甫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东大乡东大村一个家境殷实的农家。八百里秦川奔来眼底,三千尺黄沙漫卷西风。在此种自然环境中成长的许多关中人性格豪爽。张灵甫也是如此,小小年纪就成了孩子王,并在求学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灵性。一路从小学读到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成绩都是杠杠地。在省立一师读书期间,张灵甫遇见了足以影响他一生的人物——曾与孙中山齐名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这是怎么回事?

张灵甫除了学习成绩好之外,还非常喜欢书法,自读私塾之后即练笔不辍,习得一手颇有功力的碑体字,渐渐在学校乃至西安城有了名声——校方甚至为他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几十年后,张灵甫的同窗、毛泽东的俄文翻译师哲还在回忆录里提到这件事,张灵甫与我同窗四年,写得一手好字。)

就在这时,于右任到省立一师视察来了。

于右任是革命先驱,也是书法大家。当他得知省立一师有位学生把何绍基(晚清书法家)的字临摹得惟妙惟肖时,就想认识一下。初生牛犊不怕虎。在于右任面前张灵甫并不露怯,当场挥毫写下几幅大字。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就能写出如此雄劲的书法,令于右任惊叹不已:好字,好字。后生可畏!

在这之后,于右任与张灵甫成了忘年交。多年以后,当张灵甫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时,于右任做了他的指路人……

1923年,张灵甫毕业后回到老家,在学校谋了一份教职。金鳞岂是池中物,他一边教书,一边认真考虑起自己的前途。后来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居然一考即中。那一年,张灵甫刚刚20岁。

当时的北京大学是中国思想最活跃、文化最多元、运动最频繁的地方。走在未名湖畔,到处都有人在慷慨激昂地演讲、辩论,热闹得跟过年一样。不久,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

1924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当吴佩孚正在前方指挥酣战时,作为讨奉第三路军司令的冯玉祥却悄悄率领军队班师回京,实行兵谏,一举扣押了总统曹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政变。政变发生后,冯玉祥通电邀请孙中山来京共商国是,又把总统曹锟拉下马来,还将早被废黜的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几套组合拳一打,北京政局为之一变。

这一切对张灵甫影响太大了。此前,学生们经常上街游行示威,口号喊得山响,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可几年过去,贿选总统曹锟还是稳坐钓鱼台,一点皮毛都没伤到。倒是冯玉祥一声令下,北京城就一夜变天。现实给张灵甫上了活生生的一课,他发出这样的感慨:大丈夫当拨乱反正,旋乾转坤,措国家于磐石之安,登斯民于衽席之上,而吁衡大局,非武力不足以除强暴,非破坏不足以言建设……”

恰在这时,张灵甫发生了经济危机。他依父亲之言离开了北京大学,当然他并不是真要回家种田,而是开始了投笔从戎的第一步。

               

投笔从戎

在经过短暂的驻豫军官训练团生涯之后,张灵甫于1925年秋天来到了广州。由于于右任的介绍信,他成功报考了黄埔军校四期。

不过,他在黄埔军校的日子没有想象中顺利。黄埔军校是军事院校,理科很重要,偏偏张灵甫重文轻理,在甄别考试中成绩较差,被编在预备军官团二团二连(成绩好的学生则进入军官团)。凑巧的是,另一位日后赫赫有名的学生,也被编入预备军官团二团,但在三连。嗯,他就是林彪。

192638日,黄埔军校举行了第四期的开学典礼。张灵甫与林彪、刘志丹、胡琏、袁国平、李弥、唐生明等人站在一起,聆听校长蒋介石的训话。以这一刻为起点,张灵甫开始了他长达21年的戎马生涯。 

张灵甫生性好静,学习期间表现得并不活跃,也很少参与政治活动。但他在这里潜心学习军事课程。黄埔前几期的学生所接触的大人物、教官在当时都是一流的,如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邵力子、周恩来、张申府、萧楚女、恽代英等,都曾给他们讲课或演讲。另一方面,张灵甫在政治上完成了转型,成了蒋介石的忠诚拥护者。

杀妻悬案

192610月,张灵甫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到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一军第一师。在北伐和对红军作战中,张灵甫因英勇善战,从基层军官开始,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3年,经人介绍,他与来自四川广元的女学生吴海兰结婚。不久,女儿出生了。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小日子。

事业爱情双丰收,张灵甫的前途看起来那么美好。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事:张灵甫举枪杀害了结发妻子吴海兰。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至今仍有疑点。

一种说法是:张灵甫所在的胡宗南部队,一直在川陕一带与红军打仗。战事紧张,张很少回家。时间一长,难免冷落了寓居西安的妻子。一次,在前线作战的张灵甫突然得知妻子有了外遇,怀着百般滋味于1935年春节请假来到西安,并带着妻儿回老家省亲。在老家,张向妻子询问此事,妻子缄口不言。张灵甫气急败坏,战场上刀口舔血的生活,已经改变了昔日认真、沉着的书生性格。狂怒之下,他对枕边人举起了手枪……

坊间另有一种说法:张灵甫不是怀疑妻子有外遇,而是怀疑她可能是共党间谍,直接导火线则是妻子拿走了自己的军事文件。究竟哪种说法才是真相?不得而知。但当时陕西一带确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活动。而且据张家后人回忆,张灵甫1935年冬回家休假时,头几天与妻子吴海兰再西安形影不离,很是快乐甜蜜。回乡下老家后,才发生悲剧……

杀妻后,张灵甫若无其事地回到部队继续当他的团长。可是,吴海兰的家人把状子告到了宋美龄那里。正在与宋美龄一起鼓吹新生活运动的蒋介石一听,勃然大怒。自己的学生无故杀妻,那还了得?于是,立刻吩咐将张灵甫送南京军事法庭查办。

张灵甫本应被判处死刑,由于当时身患重病,侥幸逃过,后被拘押于老虎桥模范监狱。

                     

万家岭大捷: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

人生的黄金时代,却突然身陷囹圄,那段日子张灵甫连死的心都有了。正在这紧要关头,抗日战争爆发了。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日本集结最精锐的部队,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日本人的进攻,打破了蒋介石的绥靖梦,让他不得不考虑抵抗问题。

这时,黄埔三期生、非常欣赏张灵甫军事才能的王耀武向蒋介石进言,请求释放张灵甫。蒋介石应允了。张灵甫方得以返回部队戴罪立功。出狱后,张灵甫进入王耀武的51师,担任153305团团长,奔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会战中,张灵甫身先士卒,获得了士兵的尊敬。战后,张灵甫又率305团参加南京保卫战,驻扎在雨花台附近的华严村,与日军18 师团血战数日,直到接王耀武命令才率部突围。因作战有功,张灵甫被提升为 153 旅副旅长兼 305 团团长。

张灵甫的成名作,是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万家岭位于江西省德安城西北20余公里,是一些高低不平的山脉的统称,其峰不险,其貌不扬,但在74年前却是中国军人抗击日军的主战场。

19388月,日军第11106师团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昌九江)南犯。中国守军奋勇抗击,日军受挫。9月底,日军106师团第123团、第145团、第147团和前来增援的101师团第149旅团深入万家岭地区——这就为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啃下106师团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107日,万家岭战役正式打响。中国军队第4军、第66军、第74军向敌军发起了总攻。日军虽然身陷险境,仍具备相当强的战斗力。为了歼灭106 师团,就必须拿下已被敌军先行占领的高地——张古山。张古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王耀武率51师久攻不下,无计可施。74军军长俞济时告诉王耀武:张古山我不管了,反正两天后,我要上张古山向薛岳报告战况!讨论作战方案时,众人都觉得张古山不好打。就在这时,张灵甫突然发言了:师长,张古山就交给我吧!”“你有什么绝招?王耀武很吃惊。张灵甫侃侃而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吧?魏国大将邓艾率领精兵从阴平(甘肃文县)出发,经过七百里杳无人烟的地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出其不意地直捣蜀国心脏成都。我们也可以依葫芦画瓢,大军继续正面进攻的同时,挑选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爬上去进行偷袭,一定能够起到两面夹攻的作用。王耀武批准了这个作战方案。

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轻装出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攀岩爬树,悄然突入敌军后背,全歼山上日寇,一举拿下张古山。疯狂的日军在飞机配合下又夺回了张古山。张灵甫当夜趁天黑再次夺回阵地……如此反复拉锯,双方鏖战五日五夜。其间,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一边下令101师团不惜一切代价支援106 师团,一边打破飞机不夜航的惯例,不分白天黑夜对张古山狂轰滥炸,妄图炸出一条血路。张灵甫部伤亡惨重,他本人也多次负伤。但张灵甫挺到了最后。

由于张古山的胜利,终使日寇 106 师团在万家岭几乎被全歼(只有师团长淞浦中将带几百残兵逃脱),这在整个抗战史上是唯一的一次——万家岭大捷也因此成为著名的抗战三大捷之一。新四军军长叶挺称赞道: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垂不朽。

遗憾的是,尽管取得了万家岭战役的胜利,但在整个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过分强调寸土必争,与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节节败退。到10月下旬,武汉三镇全部沦于敌手。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万家岭战役虽然成果巨大,可现在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

当时郭沫若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他委派剧作家田汉前来采访张灵甫等人,以他们的事迹为蓝本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从此名震天下。

除此之外,田汉还挥笔作词,与著名作曲家任光一起创作了74军军歌:

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我们向日本强盗反攻……

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

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

这首激昂如战鼓般的军歌,如今早已消散在历史的烟雾中,但当年,它曾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奔赴前线奋勇杀敌。

中国第一恐怖军的瘸腿将军

抗战期间,张灵甫历任153旅旅长,58师副师长、师长,一直做到74军副军长。74军被日本人称为中国第一恐怖军,几乎参加了对日作战的所有重大战役,其顽强、勇敢的作风令日本人很是头疼。

74军之所以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与张灵甫息息相关。张灵甫被盟军观察团称为中国最能打的将领,绝不是靠耍嘴皮子吹出来的,而是在战场上真枪实弹打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张灵甫沉默寡言、气定神闲,可一旦上了战场,就成了拼命三郎。淞沪会战时,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他光着膀子从战壕里跳出来,抓起机枪就朝敌人冲去。在他的率领下,中国军队打退了日军的七次冲锋。

张灵甫在74军有个外号,张瘸子。这不是嘲讽,而是部下私下里对领导的昵称。1939年南昌会战爆发,3月底日军占领南昌。张灵甫率队到南昌西边的高安作战冲杀时,意外出现了:右腿膝盖被日军机枪扫中,摔倒在地。开始张灵甫并没有意识腿伤的严重,想简单包扎之后继续指挥战斗,部下只好强行把他送下火线,到后方医院治疗。

子弹打中右膝,造成严重骨折,加之战场上包扎匆忙,没有注意消毒,导致伤口感染,高烧不退。医生决定截肢。张灵甫急了:没了腿以后还怎么打仗?他掏出手枪,拍在桌子上跟医生说:锯腿还不如先一枪打死我!医生也没办法。就这样拖拖拉拉治了半年,才在蒋介石的特批下,送到香港治疗。

张灵甫在香港玛丽医院接受了英国专家的诊治,手术相当成功。医生向他保证,只要静心接受治疗,完全能够痊愈。可张灵甫却在休养的关键时刻决定提前出院回到战场。医生以为张灵甫担心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其实,张灵甫是在报上看到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才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出院。军人死且不惧,何爱一肢。军令不可违,张灵甫对医生说。因为提前出院,拆掉石膏之后,张灵甫右腿膝盖关节变得僵直,再也不能弯曲。坐着的时候,只能一条腿弯一条腿直;走路时,也只能直着右腿走路,成了令日军闻风丧胆的瘸腿将军

抗战结束后,张灵甫被任命为整编74师(即原74军)中将师长。

孟良崮何以成为张灵甫的滑铁卢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第二年3月,蒋介石集结重兵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张灵甫的整编74师从南京开拔苏北,两次涟水之战后,74 师连连获胜进入山东。月,张灵甫部接令由孟良崮渡汶河,攻取坦埠。

但这一次,张灵甫遇到的是华东野战军的陈毅和粟裕。面对24个整编师的咄咄逼人,陈毅和粟裕决定要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猛虎掏心,从敌人阵线中割歼其主力重兵集团——他们的目光盯住了有蒋介石御林军之称的张灵甫74师。

5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入74师纵深,割断了74师与其他国军的联系。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至此,华野9个纵队共20万人将张灵甫部围困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总攻开始了,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全部美式装备的整编74师在516日全军覆没,张灵甫阵亡。

为什么孟良崮会成为一代抗日名将张灵甫的滑铁卢呢?

首先来看一下当时的棋局。当张灵甫得知遭遇华野主力后,迅速作出反应,把74师带上孟良崮。张灵甫犯傻了?当然不是。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将走了一步险棋:以自己为诱饵,吸引华野主力部队围攻,为国军主力对华野进行反包围创造有利条件。应该说,张灵甫这种中心开花的战术没有问题。事实上,当74师退到孟良崮后,蒋介石曾调集10个整编师增援74师,对华野形成了战略反包围。因此,陈毅和粟裕下令要尽快解决74师,否则战局难料。只不过,张灵甫一方面低估了华野的进攻能力,一方面高估了自身的固守能力。结果,中心开花成了四面楚歌

具体分析一下,张灵甫的失败几乎是一种必然。首先是孟良崮本身的客观条件所限。孟良崮其实就是一个石头山,顶上寸草不生。张灵甫的机械化部队在上面无法构筑工事。遇到对方炮火攻击,连隐藏遮挡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四处逃窜,白白挨打。有人提到孟良崮易守难攻,这话不假。不过,20万人攻打4万人,如此悬殊的兵力,孟良崮在防守上还能称得上优势吗?

其次,友军支援乏力。74师被歼时,离张灵甫最近的是黄百韬整编25师,距离3公里,李天霞的整编83师距离5公里。这么近的距离为什么没有援救张灵甫呢?不是友军不出力,盖因山区地方直线距离近,但要翻山越岭就不是三五公里的事情了。

第三,众所周知,孟良崮战役包括淮海战役,很多山东民工自带干粮为解放军运炮弹、子弹,国民党部队则只能靠自己解决。在经历巨大的战场消耗之后,张灵甫的74师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第四,情报信息失灵。情报是战场的灵魂,国民党在这方面严重处于下风。在山东战场,包括整个解放战场,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军事行动了如指掌。举个例子,1947512日,蒋介石主持制定了作战方案。这份作战方案还没下达到参战部队,就被时任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通过地下党送到了解放军手中。所以有国民党军官哀叹:不是国军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再举个例子,最初陈毅、粟裕等人的攻打目标不是74师。解放军获得一份密电,得知74师是攻打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的主攻部队,迅速改变作战方案,转而攻打74师。反观国军,虽然也曾收到解放军6纵队活动的情报,但不重视、不核实,导致6纵占领了垛庄,截断了74师的退路。

69日,陈毅与在孟良崮战役中放下武器的国民党第74师将校军官举行座谈会。当将校们谈到第74师失败的原因时,陈毅很坦率地说:“……贵军在抗战中的战功表现很好,战斗力亦堪为国民党军队之冠。可是一到内战战场,仍然逃不脱被歼的命运。各位应深深研究其中的原因。

将校们一时无语。

                  

张灵甫之死的几个版本

关于张灵甫之死,坊间说法不一。

第一个版本,是被解放军一名排长当场击毙。1987825日,曾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任参谋的金子谷,在《文汇报》上发表《记孟良崮战役》一文说:战役接近尾声时,我6纵穿插部队一个排,冲进张灵甫躲藏的山洞,张灵甫举手投降,排长恨敌心切,端起冲锋枪将他击毙。曾在孟良崮战役中担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政委的江渭清也持相同看法。

第二个版本,是投降后被解放军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所杀。刘统的《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有详细描述:“……张灵甫等均被生俘。在押解途中,6纵特务团的干部见到张灵甫,旧恨新仇涌上心头,头脑一热,开枪击毙张灵甫。这个“6纵特务团的干部,很多人都认为是指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但何本人坚决否认这种说法。

第三个版本是自杀身亡。国民党方面一直坚持这种说法,并据此进行宣传。据说,当时张灵甫见突围无望,便写了两封信,一封给蒋介石,告知欲自杀成仁的决心,另一封给妻子王玉龄,嘱其抚养幼子,并安排随从参谋逃出送信。19478月由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编印的《蒋军七十四师的调查研究》一书也表示:除张灵甫、蔡仁杰、卢醒等自杀及战斗中击毙7000余名外,其余官兵15000人悉数被俘。

第四个版本,是死于乱枪之下。这种说法来自于何凤山。他在回忆录中还原了当时的经过。1947516日下午,何凤山率特务团一营攻到了74师指挥部洞口。劝降无果,即命令向洞内攻击。过了一会儿,听到洞内有人喊叫:你们不要打了,张师长已经被你们打死了。何凤山立即率人冲进洞内搜索,张灵甫已经被击毙了。

随着历史资料、档案的逐渐公布,越来越多的证据否定了自杀说。孟良崮一战,张灵甫若未身亡,被俘后会有怎样的选择、怎样的人生结局……

张灵甫的死因还曾引起陈毅的关注。战役结束后,特务团害怕承担违反我军俘虏政策的责任,一度向上级报告,说张灵甫是自杀。对此,陈毅震怒,要求调查。经过调查,陈毅在529日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上严肃地指出: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报告说是自杀的,我们……骗了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

无论如何,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曾为抗日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华野方面对他进行了厚葬。遵照上级指示,由6纵副司令皮定均牵头筹划。6纵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亲自主持安葬仪式。古树下,摆放着一口花400元买来的豪华棺材。下葬时,被俘的9个国民党将校要求送别,皮定均同意了。他们走到担架旁边,围成半月形跪下,号啕大哭……

      

红颜遗恨

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外界处于相对封闭的状况。普通人出国固然很难,国外华人要回国也不容易。在当时,能够自由往返于中美之间的华人仅两位——一是杨振宁教授,一是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

张灵甫与王玉龄的结合堪称传奇。

王玉龄是湖南长沙的富二代。抗战胜利后,张灵甫在南京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深造,一位姓张的处长无意间说起在长沙知名度很高的王家小姐:年轻、漂亮,而且很有个性。张灵甫产生了兴趣,就亲自跑到长沙去见识一下。

这天王玉龄在理发店理发,遇到了一个怪蜀黍:他踏进店门,径直走到王玉龄身后,从镜子里直勾勾地看着她。王玉龄从没见过一个男人这么看人,就横了他一眼。这位怪蜀黍就是张灵甫。

后来张将军告诉我,如果不是横他一眼,而是冲他笑,他就不会追我了。因为当年喜欢他的女人有很多,我横他一眼,他可能觉得我很特别。多年后,王玉龄如此陈说往事。

张灵甫展开了爱情攻势。1945年,17岁的王玉龄与42岁的张灵甫在上海金门饭店结为夫妻,轰动一时。婚后,两人居住在南京,过了一段平静而甜蜜的夫妻生活。

19466月,内战全面爆发。当年8月,张灵甫率部队从南京投入华东战场。在战场上的张灵甫还时常给妻子写信。王玉龄回忆:我记得很清楚,他从不把战场的硝烟和死亡写在纸上,相反,他的信总是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打仗的时候,他还给我画了一个图样,讲我们家的那个院子里的花,要种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种什么花,他都写给我。他从来没有让我感到恐惧。男人的铮铮铁骨和丈夫的似水柔情,均在张灵甫身上得到体现。

张灵甫死前10天,王玉龄生下儿子。后来母子二人随国民党一起去了台湾,随后又远走美国。

周恩来对张灵甫的阵亡甚为痛心,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张灵甫是自己的学生,应该把他争取过来。1973年,周恩来通过各种渠道,获知王玉龄寓居美国,于是邀请她回国访问。经过反复考虑,王玉龄终于踏上了离别已久的故土——打动她的,当然有中共的诚意,但足以让她重回故土的,恐怕还是与夫君张灵甫的没世难忘恩爱情

                           (作者系文史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9,转载请注明出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