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昭奎
在2015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客”概念,对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尤其是激发青年的创造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
但是,可以感到现在一部分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存在着一些片面理解。例如,2015年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时评认为:“对年轻人来说,只要有一台联通世界的网络终端在手,一切皆有可能。”“创新创业离不开互联网,但也并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领域。在许多类似‘车库咖啡馆’‘众创空间’的地方,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激发出许多奇思妙想,并付诸实践,甚至以研发的产品带动了市场的需求。”类似的宣传也出现在许多其他媒体上,与此同时,说到大学生,媒体上宣传的就是如何创业,而从来不提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生产现场活跃着众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
以这篇文章为代表的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片面理解主要反映了以下3个问题:其一是没有把握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平衡,有过度偏向信息化而轻视工业化之嫌。因为虽然信息化技术是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所谓发展中国家就是仍然在工业化途中的国家,我们仍要大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包括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而工业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在工业中技术革新最密集的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显然不可能靠年轻人聚集在“车库咖啡馆”之类的场所“激发出奇思妙想”,必须依靠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百折不挠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的艰苦过程才可能孕育产生。
其二是没有把握好创业与守业的平衡。我们在大力提倡年轻人创业的同时,也需要提倡“敬业”“守业”和“以厂为家”的精神。一个国家的技术体系就如同金字塔,“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在日本,那些由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同一家企业生产现场锤炼一技之长、个个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工程师和经营者所组成的中小制造企业的“集群”,正是日本技术实力的基础和底气之所在。如果中国不能培育出若干个由有长心、有毅力,不“见异思迁”,坚持不懈地磨练一技之长的千万家中小制造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中国的民生产业技术(包括军民两用技术)的整体水平就很难赶上先进国家。此外,我们的一些科技宣传还没有把握好科学与技术的平衡,这就是不要过度偏向科学而轻视技术。很多青少年梦想将来做一名科学家诚然可贵,但我们需要更多青少年梦想将来当一名真正有本事的技术工人。从科技知识的传播规律看,科学理论往往是易于传播易于引用的东西;技术本领往往是易于保密难于借用的东西,正如俗话说“武艺难以文传”,技能难以从互联网“下载”,而必须依靠生产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和老师傅的传帮带。一个技术还不够先进的国家要发展科技,既要有一部分学者从事基础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更要有大批年轻人投身到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中来。
最近,赴日旅游购物的中国游客激增成了引人关注的话题,其实,中国人到日本买的“日本制造”的那些东西,在国内大多也有相应的“中国制造”,并非什么了不得的“高技术产品”;那么,消费者为什么偏偏喜欢去日本“淘货”?一些细心的评论者发现,日本的产品在技术上并非有什么“创新”,甚至可以说十分朴素,然而,他们能坚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脚踏实地地进行市场调查;能高度重视生产现场,长年耐住寂寞地苦心钻研;能发挥所谓“一品入魂”精神,精益求精地提高产品质量,并通过尽心尽力“做出好东西”的过程和结果而感受到极大喜悦。有日本学者把这种精神称为“匠人精神”,把精心“做东西”、数十年如一日地锤炼“一技之长”的中小制造企业群称为日本的“国宝”。日本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之所以能推出誉满全球的名牌产品(包括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所依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成为日本“技术力”金字塔最重要支撑的、持之以恒的“匠人精神”。笔者考察过日本的一家做刀片的中小企业,该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末创业时,曾制作用于切金属钢笔尖的中缝的刀片,后来他们仿佛迷上了一个“切”字,把刀片做得越来越薄越来越硬,居然可以做出比纸张还薄得多的刀刃,排成一行的几十片刀刃在每分钟3万转的旋转状态下,能迅速而准确地把坚硬的硅单晶片切成数以百计的小芯片,留下宽度仅为头发丝几分之一的切缝,而这些“小芯片”正是在手机、电脑、光伏电池乃至导弹武器等不胜枚举的电子物品上不可或缺的半导体芯片。
还需要指出,在日本,“匠人”“工匠”的平均收入水平高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匠人”“工匠”的敬业精神在社会上受到人们广泛尊重,蓝领劳动者的收入甚至超过白领,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远超大学生。与之对照,中国白领和蓝领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正在缩小,但总的来说,技术工人、技师、工程师的物质待遇相对于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和作出的贡献仍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如何提高收入过低行业技术人才的物质待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到在社会上不要形成年轻人“能进写字间的工作”就是“好工作”,“进生产车间的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整体印象。不要形成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的物质待遇不合理地低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薪阶层的整体印象。近日央视播放《大国工匠》记录片,第四集介绍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全家十几年来居然蜗居在30平米的小房子里,这确实是个问题。此外,由于媒体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教育,加上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发展滞后和大学工科专业萎缩,导致青少年当中立志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当工程师”“当有一技之长的工人”的孩子不足,立志长大了“要发大财”“当大款”“当明星”的孩子过多;由于全社会目光都集中在贸易、金融、“虚拟经济”领域而逐渐轻视实体经济和实业,导致社会浮躁现象蔓延;导致全国面临文化素质高、技术精湛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严重紧缺的局面,这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为不利。
显然,我们既要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客”概念,也要提倡能将既有的或已经被创客们创造出来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兢兢业业地做好做精,在其中注入其“魂”的“工匠精神”。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创客理念”与“工匠精神”比翼齐飞!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日本研究所原副所长)